长三角微电影网长三角微电影网

微影圈

景德镇第三届微电影大赛评选网络投票结束,27部本土优秀微电影获赞无数

发布时间:2021-07-09 12:28:07 来源:瓷都晚报 作者:fmz

  网络时代,可视化内容越来越受大众青睐,微电影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已成为当今影视文学领地一道耀眼的风景。凭借其成本低、时长短、高互动性等优势,微电影这一新兴的影视形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喜爱。

  7月7日,记者从景德镇市第三届微电影大赛组委会获悉,6月28日至7月7日,经过层层筛选、综合评定,27部优秀微电影作品进行了为期10天的网络展播和评选。其中有不少出圈作品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共获得数万人点击并参与投票。

  影片《血总是热》以市三院血透室为主线,真人真事向观众讲述了患者小胡不幸得了尿毒症,却在该院血透室主任医师赖丽文及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帮助与精心治疗下,病情有了极大好转,并在支部党员们的精神感召下向党组织靠拢,成为一名预备党员的暖心医患故事。整部影片片长14分多钟,剧情紧凑不拖沓,视觉效果唯美,音乐与画面还相辅相成,让观众直呼过瘾。同时影片片头的开场白更是一秒抓住观众们的注意力,让人顿时拔不了眼。

  而影片《我的父亲张仁海》则将镜头对准革命先烈张仁海,通过对历史还原与张仁海之子张烈的回忆讲述,向观众娓娓道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朴素真理。并向观众传达革命先烈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呼吁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辈们赓续初心使命的传承。

  当然,在入围作品中,还有许多优秀的影片等你来品鉴观看。有用纪实形式重温老革命家的故事,展现不忘初心质朴情怀的作品《智取景德镇》;有专门为陶瓷工匠量身定做的原创影视作品《我是一片红叶》、《百年匠心———王锡良》;也有从剧本创作到真实再现的扫黑除恶题材微电影《破雾》。

  值得一提的是,将镜头对准我市20名老党员老干部的作品《晚霞映初心》,通过他们的回忆叙说,为我们还原了一段段峥嵘岁月。该影片题材充满正能量,被新华社融媒体平台转发,点击量已超110万次。

  “哇,影片《破雾》真让人大快人心,看得真过瘾”“喂,你看了景德镇第三届微电影大赛参赛作品《生命通道》吗?以后停车可别乱停”“影片《畅音台》真的好看,让我了解到乐平居然有那么多的古戏台……”参与此次网络投票的网民们纷纷表示,此次微电影大赛参赛作品质量、标准都比前两届有了明显提升。作品内容大多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非遗,让城市更美好”“乡村振兴”等积极向上的主题。每个摄制团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全面展示了景德镇及周边的自然景观、文化魅力和人文特色。

  据了解,本届大赛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景德镇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景德镇日报社、景德镇市广播电视台、景德镇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景德镇新闻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瓷都晚报社承办,继续通过互联网时代受众喜闻乐见的微电影形式,讲好景德镇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微电影时代,人人皆可是编剧、导演

  朱小健:希望大家继续把镜头对准优秀的中国文化、中国底蕴、中国力量

  人物名片:朱小健,男,1963年出生于江苏兴化,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现任国家一级艺术监督、国家一级作曲、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非遗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他所著影片、音乐、论文刊物众多,生活阅历丰富。他参与创作的电视剧《春天的故事》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纪录片《蜀地神兵》荣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2008全国抗灾救灾优秀电视作品纪录片三等奖;纪录片《大提速》荣获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中国纪录片好作品奖等。

  早期,拍摄一部影片似乎是一件遥不可及的梦想,总感觉蒙太奇等叙事手法的运用是导演的专利,离我们很远。但如今,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摄制一部电影,尤其是微电影变得越来越“生活化”。逐渐成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全新书写方式,沁入大众内心,影响大众生活。其全新的传播形式迎合了受众随时随地看电影的快餐化需求,成为网络新媒体的“主力军”。

  7月7日,景德镇第三届微电影大赛网络评选投票已结束,27部优秀作品接受了大众的检阅与各个领域专家的评审。对此,我们对话国家一级艺术监督、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非遗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朱小健,让他来谈谈对此次景德镇微电影大赛的整体感受,对微电影发展日趋普遍化以及对微电影未来的期待与发展。

  瓷都晚报:刚刚看完入围的27部影片,整体感觉如何?

  朱小健:从入围的27部优秀影片来看,大多紧紧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非遗-让城市更美好”“乡村振兴”等主题。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景德镇的自然景观、文化魅力和人文特色,彰显了景德镇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为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宏伟目标作出的不懈努力。

  景德镇微电影大赛作为全国领先、领军品牌之一,不仅办得越来越有声有色,而且参赛作品的质量、水准也越来越高。同时让我学习到作为一名党员如何坚持、自信地继续为党奋斗,更让他学习到如何为百姓、为人民造福。因此,我希望未来的景德镇微电影大赛能够再接再厉,继续把镜头对准优秀的中国文化、中国底蕴、中国力量,尤其是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茶文化,甚至是窑文化,让更多优秀作品传播于更大的平台,甚至是全世界。

  瓷都晚报:在入围的27部影片当中,有没有令你印象深刻的影片?

  朱小健:当我看完入围的27部影片后,不禁感慨万千。记忆比较深刻的是《心愿》《破雾》《我是一片红叶》这三部微电影,无论是从影片的主题思想、导演意识,还是从叙事手法和视听语言等方面,都表现得很成熟,一点也不逊色于传统电影的表现形式。

  其中微电影《我是一片红叶》以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景德镇瓷厂贴画工段长邱赛珍为原型,真人真事再现了贴画工为了让国瓷更漂亮,工艺更精细,而加班加点,舍小家为大家的工匠奋斗故事。

  整部影片剧情温馨,画面优美。让我看完之后,对景德镇工匠这门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对他们的敬业精神、执着坚强韧劲而感到敬佩,并对其肃然起敬。尤其当我看到大家日夜兼程做出来的庆典瓷出现在60周年庆典上时,我便和主演们的心情一样,感到高兴和自豪。

  而微电影《破雾》通过人物的关系、土地与国家资源政策的主题,利用微电影的拍摄方式,简短的故事叙述,让更多的观众知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土地资源、土地管理的政策和要求,使大家充分了解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的意义。

  同时,还有一部微电影《晚霞映初心》让我印象很深刻,看完之后觉得十分震撼,这部影片让我们看到了里面的老同志党龄最少都是四十多年,有的甚至超过我们的年龄他们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为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发展,为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优秀的今天而努力奋斗的精神。进一步引导青年群体感受红色人生,坚定红色信仰,赓续红色血脉。

  瓷都晚报:一部好的微电影,应当具备哪些?

  朱小健:国情与世界人文风情不一样,我认为不管是戛纳国际电影节还是中国国际微电影,甚至是世界微电影,你的影片除了需要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外,应当注重人文,注重精神、注重思想,再加上独特、创新的创作手法等,我想这些元素更够让你的微电影独具特色、有看头。

  像影片《你好,新峙滩》就非常注重人文精神、美学艺术,许多镜头都似一幅风景画。整个影片讲诉了景德镇市蛟潭镇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期间,发生在峙滩镇党员干部和移民群众身上的故事,展现了峙滩镇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建设新家园的辛勤汗水和努力付出,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心系群众、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生动写照。

  当看到村民们住进了新房,吃起了农家菜,走向更好的明天时,让我看到了所有党员、干部和群众在峙滩镇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建设美好家园的辛勤汗水和努力付出,更让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自信。

  瓷都晚报:怎么看待微电影生活化这个现象?

  朱小健:微电影的名字来自于中国,它的发源也来自于中国的大学生。他们用自己的想法、镜头、热爱谱写、歌颂了我们中华民族大学生近几年来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对世界传播的一种爱的方式。

  微电影是用比较短的时间来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主线情节比较清晰,投资和耗时比较小。

  因此,微电影日益呈现出普遍化、生活化等特点,引领大众走向一个“人人都能成为导演”的影视新天地。希望通过中国国际微电影的平台,把中国精神、中国元素、中国文化、中国理念等融合在一起,将中国底蕴、中国力量传播到世界。

  瓷都晚报:在您看来,未来微电影的发展趋势是如何的?又有哪些期待?

  朱小健:其实,微电影与微视频是相互互动的。2020年中国微电影、微视频的点击量达到了26.3亿。这证明,从我们的传播和宣传当中,微电影、微视频达到了一种宣传的新传媒方式,促使人民群众逐渐参与到微电影的创作过程中来,影片内容更多关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希望大家通过微电影的方式,更好地宣传当地的文化、历史、资源以及地方的政策和法规。

  瓷都晚报:对景德镇的印象如何?

  朱小健:现在景德镇的生态环境可谓是青山绿水,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后取得很大的变化,是我在6年前来景德镇没想到的。景德镇是一座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更是一座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之一。所以,我要让女儿来景德镇读研,让她来这儿学习中国历史,了解中国的故事,同时让我和我的家人了解这里的文化历史、瓷器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