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微电影网长三角微电影网

微影圈

小剧场大商场共创流量“聚”场

发布时间:2024-02-18 09:59:22 来源:文汇报 作者:记者 徐晶卉

左图:正大广场8楼的乐童剧场举行演出。(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有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上海3万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总量超过400家。竞争高度白热化的商场,不断孕育着新品牌、新业态、新模式,在新商机中找寻发展新动能。

  聚沙成塔,一些业态逐渐成为申城商场的新势力。比如,商场的一楼主力店从过去的快消品换成了现在的造车新势力,规模已达500家;小剧场加速嵌入大商场,带来文化消费新选择;书店从街边搬到商场里,搭建起文化交流新场域……这些新势力的出现,不仅推动着商场业态更加丰富、内容供给更加多元,还会与其他业态碰撞出新的火花。

  本报今起推出“申城‘商场+’新势力”系列报道,解读这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里充满生机的商业新样本。

  法国戏剧理论家萨赛说过: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

  观众从何而来?越来越多戏剧瞄准了商场,“小剧场”应运而生。每个剧场可容纳30到200人不等的观众、演出剧目多元化、舞台与观众席之间随时能突破“第四面墙”……近年来,小剧场进大商场成了新潮流。无论是环人民广场区域的“演艺大世界”,还是散落在各大商场里的新型剧场,都成了商业与文化“双向奔赴”,共创流量“聚”场的一道风景线。

  今年春节期间,大商场里的小剧场“春节档”同样不打烊:轻音乐剧《疯子与赞美诗》、音乐剧《阿尔托,梵高》、儿童剧《地心游记》、开心麻花喜剧《恋爱吧!人类》……这些有沉浸感、想象力,兼具文化意蕴的剧目,为消费市场增添了年味新选项。

  进商场“造梦”

  2023年初,当邹卫东站在正大广场8楼按下直梯按钮,15分钟没能挤进电梯的时候,心里萌生了一个奇特的念头:陆家嘴的商场中午人来人往,人流量这么大,为何不能利用手中的IP资源,在这里开一个小剧场呢?

  两个月后,乐童文化旗下的乐童剧场在正大广场开业,3月10日迎来第一场演出《小马宝莉》,意在打造一个有着沉浸式体验感的亲子观演场所。小剧场不大,只能容纳130人左右,正因为小,独特的环境突破了传统观演关系,孩子们可以与演员、舞美、道具和其他观众实现多方互动。这种演出体验让家长们很快有了复购,亲子小剧场的口碑也渐渐叫响了。

  回顾开业以来的运营状态,邹卫东表示基本满意:“这个小剧场是从无到有的创新,3月到6月是推广期,上座率逐步递增,6月起暑期档的小猪佩奇系列20多场演出,场场售罄,剧场逐渐步入正轨。”虽然演出只在周末进行,但他估算了一下,去年乐童剧场的商业演出场次近160场,观众达四五万人次。

  过去几年,大量小剧场嵌入购物中心,为消费者提供除了影院“标配”以外的文化消费选择。2020年8月,上海首家开心麻花剧场落子南翔印象城MEGA。三年过去,这里早已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喜剧演艺空间。▼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观众大都来自商场客流,开心麻花相关负责人坦言,周末商场大客流推动了剧场消费的高转化率,每场演出的上座率能达到八成以上,“自然流量对中小型剧场来说至关重要,能让我们安下心来做好内容”。如今,开心麻花在全国落地的多个演艺新空间,过半都驻扎在商业综合体内。

  剧场进商场,为何容易叫好又叫座?邹卫东曾做过市场调研,逛商场的消费群体大约在25岁到40岁之间,这与小剧场的目标客群高度一致,两者具有很高的协同性。此外,相较于标准剧场动辄500元起的票价,小剧场200元左右的票价比较容易被年轻人接受,演出方式也符合当下年轻人体验式消费的趋势。

  剧场与“聚”场

  春节假期,王诚琳与好友步入南京路步行街上的第一百货商业中心,乘直梯上7楼,眼前是星空间3.0剧场。周围的人群很快分流,涌入不同的演艺空间,王诚琳选择的是沉浸式悬疑惊悚音乐剧《嗜血博士》,步入“船舱”的一刻就觉得很“上头”,沉浸式氛围感拉满。

  “第一百货·星空间”是第一百货商业中心近年来转型升级中的浓重一笔,去年4月才揭开面纱。3000平方米的剧场里,集结了沉浸式音乐剧、话剧等11个演艺空间。作为南京路上蕴含深厚上海商业文化、也最具标志性的老牌商场,它开始探索一种非零售业态剧场运营模式,旨在增加“常态化文化项目供给”。

  一个个造梦空间的崛起,为商场聚拢起新客流。去年4月营业后,第一百货很快感受到文化消费带来的流量。“4月下旬,《暹罗旅馆》和《狄俄尼索斯》率先亮相;5月,《嗜血博士》上演,开票首日票房就超过6万元,整个项目的推进速度飞快。”第一百货商业中心总经理赵维刚拿出一组数据:这里平均每天有6部剧同时上演,日均入场观剧1000人次,周末全天最多有20场演出。截至2023年12月底,星空间已演出近1300场,观众人数近8万人次。

  更让人兴奋的是,这些观众都是年轻面孔,为商场带来了蓬勃朝气。赵维刚观察发现,随着一批重量级、有口碑的剧目公演,不少年轻人在散场后迟迟不愿离开,半夜还会“堵”在六合路等卡司SD(演职人员通道,指与演员剧后交流)。“我们以前做传统商业极少会碰到这种情况,这可能是现在或者未来商业的爆发点。”赵维刚很快从剧场现象里发现商机,面向这群Z世代年轻人的新需求,商场迅速谋变,一方面,增加年轻观演者与演职人员的社交需求,另一方面,力促场内餐饮与剧场联动,为年轻人提供夜宵、饮料等保障。

  商场愿意拥抱剧场,还看中后者更丰富的内容供给。如今在大众点评上打开“开心麻花”,能看到包括《恋爱吧!人类》《麻花脱口秀》等4场演出同时售票,让观演就像点菜一样丰富。邹卫东坦言,因为剧场小,每部剧的成本约为标准剧场演出的十分之一,因此,经营者也能更加灵活地调动资源,“剧目更新速度往往是以月甚至周来计算,提供持续不断的新鲜度,把流量聚起来”。

  正大广场相关负责人认为,商场在加速更迭的过程中,“体验经济”的趋势已在购物中心涌现,商业与自然、健康、体育、科技、赛事、艺术、户外等组合成“1+N”复合业态成为必然趋势,人文艺术的加持越来越重要。

  双向深度融合

  在中国整个演出市场中,上海向来是演出氛围很高的城市之一,当更多剧场入驻商场,这无疑为文化消费的多元发展注入更多活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原本没有观演习惯的年轻人甚至孩子而言,走入剧场的时间契机和体验度很重要,开在商场里的小剧场无形中承担着启蒙作用。

  不过,随着商场内的小剧场越来越多,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与传统剧场不同,小剧场大都是纯商业化运作,成本压力较高。邹卫东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乐童剧场的前期成本投入超过300万元,后期运营成本也较高,收回成本需要三四年。在实际运营中,他还发现,奥特曼、小猪佩奇等大IP更容易火爆,而一些制作精良的国粹剧目却上座率不足,还需要花时间“培养”,但这些都需要更多资金投入。乐童文化去年还有新开项目的规划,如今按下了暂停键,他认为,剧场进商场不仅仅是入驻的关系,未来的深度合作还有进一步磨合的空间。

  小剧场走红,也激发了更多衍生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样是做亲子剧场,天空万科广场内的“造梦盒子”主打的是“专业家庭音乐剧场”。记者了解到,这里除了200席的小剧场外,还有声音修炼室、艺术展、亲妈茶话会、亲爸俱乐部等跨界空间,让剧场进一步变成社交场。

  “商场+剧场”趋势仍在延续。2023年底,第一百货商业中心打通了A馆与C馆之间的7楼连廊,第二阶段剧目已上线。在赵维刚的规划中,今年“五五购物节”之前,商场内整个文化演出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10楼、11楼将设置可容纳300至400人的中剧场,探索更高层次的文化消费。

  而在西岸,大剧场与大商业体之间的融合也在加速。今年二季度即将“上线”的Gate M西岸梦中心,在规划之初就预留了演艺文化四合区,以西岸大剧院与西岸穹顶艺术中心的“百米双剧院”模式,让艺术与商业“共振”。这些新剧场的出现,或将为“商场+剧场”的业态带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