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微电影网长三角微电影网

微影圈

上影节直击 | 被写悼词的闻善治愈,胡歌感慨《不虚此行》“后劲大”

发布时间:2023-06-12 09:35:04 来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作者:记者 孔小平

  6月10日,入围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片《不虚此行》,在上海影城举行全球首映。影片由曹保平监制、刘伽茵编剧及执导、胡歌领衔主演。胡歌在片中饰演的闻善,以写悼词为生,他像线一样串起了多个普通人的故事。

  在映后的公开见面会上,胡歌说到写悼词这个职业时感叹很多,他说,这部电影很安静,也很温暖,同时后劲也很大。

  被写悼词的闻善治愈,胡歌感慨电影“后劲大”

  写悼词这个职业,对很多人来说很陌生,对胡歌也是。胡歌透露,“2019年我的母亲去世后,(这几年)我一直没有勇气去正视这件事。当我遇到闻善这个角色,在接近他的过程中,一直在被他治愈和温暖,我一直在闻善和被他治愈的人物之间在转换。”胡歌谈起闻善这个角色时,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

  而接下这个角色,胡歌感觉挑战也很大,他说,因为在现实中始终没有找到可以参考的具体人物,这使得他很不自信,怕自己无法靠近这个角色,“但是我发现,我也很希望生活中有闻善这样的人,既然没有参照对象,那我就成为这样的人。”

  于是胡歌迈过了那道坎,同时也慢慢发现,其实自己跟闻善还挺像的:“我其实不像大家看到的那么开朗、阳光,我内心很多时候更像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或者说有一些社恐的人。”

  一纸悼词的背后,是一个人鲜活的人生,以及与这段人生相关的人们。胡歌认为,写悼词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开始不是写下第一个字,结束也不是在葬礼上念完。”胡歌塑造的闻善,用倾听和交流的过程,帮助逝者的亲人朋友,可以面对这件事。悼词完成后,留下的人会意识到,原来在亲情友情里被忽略掉的事情有这么多,“这个电影是后劲很大的。”

 

  10多年后回归电影,很多桥段来自导演自己

  作为监制曹保平导演的学生,导演刘伽茵早就声名鹊起,2005年她凭借自编自导自演的《牛皮》系列入围戛纳及柏林国际电影节,该片还被第五届“迷影精神赏”列为“华语电影20年处女作十佳”及“华语电影20年50佳”。

  而之后十几年的时间,她执教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鲜有新的作品问世。此次《不虚此行》,是刘伽茵导演十多年来在不断平衡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中寻找着答案的真实写照。

  刘伽茵介绍,影片中许多桥段都是从她个人经验出发,“我也经常去八宝山、动物园,很多是我对有可能会过的生活的想象,我在八宝山想象自己可以做点什么。”

  因为是文字工作者,刘伽茵在那里幻化出了写悼词的闻善这个角色,“闻善不同之处在于,用他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感受这个世界。在城市里,大家的愿望是倾诉,步伐也比较快。而闻善刚好相反,他会倾听,他慢慢走,慢慢骑自行车。”同时,这个人物也有自己的困惑和迷茫,经过故事,经过时间,终于能够认可和接受自己,这是电影很温暖的地方。

  另外刘伽茵还表示,她和片中的闻善都是最擅长使用文字的,文字是他们的安全区,是准确直接表达自己的途径,希望用一部电影,写出“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生命中的遗憾喜悦,以及在疑问中找到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