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陕情长,花开有声。首部以苏陕协作为原型的电影《远山花开》,6月9日起全国上映。来自江苏南京的支教老师刘晓慧和陕西秦岭深处大麦村一群留守儿童之间关于爱和成长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南京观众,上映第一天就收获了众多好评。
《远山花开》改编自陕西青年作家王洁的长篇小说《花开有声》,反映了脱贫攻坚时期陕西南部农村地区的巨大变化和群众的精神风貌,承载了苏陕协作的厚重情谊,体现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实践。
南京支教老师的“梧桐课堂”,搬到了电影里
“同学们,今天我们玩个游戏!”来自江苏南京的支教老师刘晓慧,将一张张写着英语单词的卡片发给了同学们,她要给孩子们上一堂“南京味儿”的英语课。呼啦啦,大家迅速站成了两排——这群生长在陕西秦岭山区的孩子们,开始了单词听读接力比赛的游戏,稚嫩脸庞上的笑涡,斟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这是《远山花开》中的一个情节,更是苏陕32年协作的一个缩影。影片中刘晓慧那充满爱意和创意的“苏式教学”,是苏陕教育协作的一个经典案例。目在陕西镇安山区的教室里,还有更多的“创意课堂”,无数个“刘晓慧”在用爱浇灌着这些千里之外的秦岭远山的“花儿”。
据影片编剧王洁介绍,电影中的很多情节,其实都来自真实案例,是苏陕协作的原生态的故事。影片主人公刘晓慧的教学方式,取自南京市浦口区赴陕西镇安县支教老师组织的“梧桐课堂”。王洁在采风过程中,了解到南京支教团队以“科技、艺术进校园”为主题,先后走进镇安县青铜关镇月西小学等多所学校,为当地的孩子们带去了充满“南京味”的书法、音乐和美术等艺术实践课。这种别开生面的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同时也为两地教师探索教育教学特色课程提供了交流平台。电影中的英语、音乐教学方式,正是情景再现。
演绎苏陕版“山海情”,再现30多年苏陕情谊
今年初,《远山花开》作为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参展影片,一经亮相,就得到各方关注。为呈现本色与本真的特质,主创团队走遍三秦大地,采访了20多位来自南京的支教老师,对他们的生活体验、教学观察、相处模式作了全程性的海量采访。影片中许多群演是当地老乡,小演员都是乡村孩子,留守儿童的淳朴天真,一次次让人潸然泪下。
银幕之上,师恩难忘;影院之外,同道共行。《远山花开》是一个关于支教的故事,更是苏陕协作的缩影。支教老师刘晓慧以自己的真心开启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故事,呈现农村转型路上,乡村教师、留守儿童等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蕴含了撼动人心的温暖和力量。
事实上,在影片有限的叙事背后,蕴藏的是30多年的苏陕情谊。从单向扶贫拓展到产业合作,从经济扶助拓展到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广覆盖的深度协作,苏陕两省成为人缘相亲的“好兄弟”、使命相连的“好战友”、经济相融的“好伙伴”。虽相隔千里,但两地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共同绘就了“苏陕一家亲、奋进新时代”的美好画卷,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的成功范例、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