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微电影网长三角微电影网

微影圈

《十四岁的纸条》为孩子注入成长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3-04-13 11:09:48 来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作者:记者 张楠

  “生命是一场冒险,必须由你自己去完成”“你来到世界上,就天然地获得了接纳”……这是南京作家章红在新作《十四岁的纸条》中,对35个身处迷茫、困顿中的少年的真切回应。以文学的方式表达更宽阔的人生价值和社会意义,让这本非虚构作品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力量。日前,南京市作协和天天出版社组织全国十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就《十四岁的纸条》及其背后的少年成长话题展开研讨。

  在南京众多作家中,章红极具辨识度,她身兼儿童文学作家、编辑、教育学者等多重身份,作品曾获冰心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南京市“五个一工程”奖、金陵文学奖等。《十四岁的纸条》入选南京市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通过35个少年的自我叙述,真实呈现了他们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这些跨越童年与青春期的“纸条”,涉及自我怀疑、学业压力、亲子隔膜、人际困扰、对未来的迷茫等;章红在书中倾注自身全部的体验与知识,从情感和理智两方面予以少年最真切的回应,帮助他们克服成长的痛楚,有坚韧、向上、友善的人格气质。

  据章红介绍,这本非虚构的写作虽然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内容储备跨度却从1987年一直延续到2020年。1987年,章红还是一名大三学生,由于在江苏《少年文艺》杂志上发表作品,时常会收到一些读者来信;研究生毕业后,她在《少年文艺》主持《心灵家园》栏目,有更多机会听到许多青少年的声音;此后,她一直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又很关注教育问题,因此相关倾听没有间断过。

  “令人感慨的在于,在这漫长的跨度中,成长的困境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这再一次证明青春期作为一个人生阶段,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会有一些共性。”对章红来说,这项工作的挑战就在于,她要全副身心地贴近、感受、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并把经验的拐杖交予他们。为了让青少年听到来自同龄人的声音,看到同龄人真实的心理世界与生存状况,从而意识到自身不是孤独的,她尽量保持书中的故事细节,保持生活的质感,而不是让故事简化为一个问题。“每个故事后面都是一个鲜活的有情感的人,我想让读者看到人与人之间相似的处境。”而她的回信,就相当于一个领路人,告诉后面的人,哪儿有陷阱,哪儿有障碍,哪儿有光亮,你永远要向着光而去。“我希望把内心的力量传递给他们,儿童文学是应该给予孩子们内心以力量的文学。”

  透过文本,《十四岁的纸条》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与会嘉宾的赞誉。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香表示,当下的儿童文学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方式,即恢复文学与社会的连接,恢复文学与少年儿童内心的连接,以真切关怀他们的生命状态,切入他们的生命本质,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为他们注入成长的力量。

  《文艺报》副总编辑刘颋说,”涉及这一年龄段的文艺作品不多,这也导致他们看不到要看的文艺作品。章红将目光聚焦于此,某种意义上弥补了这一空白。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安徒生奖评委谈凤霞,将《十四岁的纸条》放置于章红整个创作链条中,并从中找到其共通性、延续性和特殊性。在她看来,儿童文学就是要赋能,而章红一直主张给予孩子正面的积极的人生观:她很早就关注青少年灵魂挣扎,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困境,关注中学生的现实生存情形和内在的声音状况,并以此写了一系列青春故事和报告文学,希望能凭借理想主义光辉照亮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内心滋生出的真善美与生命中黑暗的部分抗衡。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崔昕平自《白色的大鸟》就一直关注章红的创作。在她看来,这本书“意义非常之大”,构成了一种双向镜像性的审视,既给很多成长中的少年提供一个镜像,也给很多陪伴少年成长的家长提供一个镜像。“有成长就有希望,就有可能改变牌局。”

  三年前,一本砖红色封面小书《秋园》横空出世,将章红从一个靠自身奋斗脱颖而出的“文一代”变成“文二代”。《秋园》的作者杨本芬正是章红的母亲,她在厨房写作持续20多年,在80岁后出版《秋园》《浮木》《我本芬芳》,其热度一直持续至今。

  文学是章红与母亲日常沟通的一个话题和方式。与少年对话,章红移植了这一模式,把文学关照作为铸造精神世界的重要原料。在当天的研讨会上,专家肯定了章红书中浓郁的文学气息,同时也建议除了具备文学价值之外,还应突出其社会意义和文献资料价值。正如《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评论家何同彬所说,非虚构文本有跨学科跨界的需求,适度加一些学科和知识的背景,无论是对成年人读者,还是处于青春期的读者来说,都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