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与《薄冰》两部谍战剧接连开播,同期打擂。
胜负揭晓之前,网友期待它们“正面硬刚”。《无间》的赢面里,“收视保障”靳东领衔,王志文、张志坚等多是谍战剧行家里手或演技派代表。而因为编剧海飞以及演员表里的王劲松、吴越、富大龙等,《薄冰》同样握有胜算。身处国产剧里创作蓬勃却几乎穷尽叙事手法、受众群庞大但观众口味越发挑剔的谍战一支,两部新作不约而同“码大牌”,以期先声夺人。
不过随着两边进度条渐渐近半,班底的明面较量早就转向剧本的魅力比拼。均有实力派坐镇之外,两剧的突围起点相似——都想在主人公寻找信仰、确认信仰的征途上强化传奇性。沿途风景大相径庭——《无间》播了18集,男主角陆风的信仰与情感前路都被迷雾深锁,“高能烧脑”与“不知所云”的评价各占半壁,随着关键往事直指1926年的悬案,与其说是谍战剧的步步反转,毋宁看成它是借了谍战外衣的悬疑恩仇录。《薄冰》充溢着养眼的青春气息,“菜鸟特工成长史”既是中共新党员余春羊智计谋略的增值,更意在军统王牌陈浅对清明理想的终极觉醒,只是卧底尖刀直插日军机要,单是“主角光环”恐怕已经很难解释这出敌营掉包计了。
值得玩味的是,在两剧拥趸看来,玄之又玄的揭秘过程和险之又险的主角境遇,恰是《无间》和《薄冰》为了“更好看”“更传奇”的谍战故事而运用的修辞策略。只是,谍战剧终归是历史语境下的创作,为了“好看”“传奇”的修辞,究竟有无边界?
是悬念的密布地,更应是逻辑的胜地
《无间》一开播就站上了收视高地,不仅助东方和江苏两大卫视双双登上全国卫视收视前二,连网播也达到了腾讯视频站内25000的热度。收视喜人,靳东的观众缘和悬念的钩子都奏效了。
剧情的主线其实并不复杂。陆风自小父母双亡,被军统高级间谍“闪官”抚养成人,留日受训后奉命进入76号特密组卧底伺机而动,一次任务受伤暴露,他成了众矢之的。军统、汪伪76号、日方势力的多面夹击下,陆风的逃亡路于是成了求索真相、勘破真相后投奔光明的绝境逢生。
编剧导演为这个本质是弃暗投明的故事勾画了小径分岔的迂回路线。男女主在归国的邮轮上初遇,本是法币模板争夺战,却因不期而至的爱情乱了阵脚失了手;76号特密组入门时一番威胁、考验、拉拢,本是特工天赋的单方面展示,中途转向成了特密组负责人沈啸的奇智多妖舞台。取模板、重创特密组、刺杀日本天皇特使,陆风的行动常九死一生,但他一定想不到,本以为事关民族大义的任务背后千头万绪竟都指向自己的身世;也肯定参不透,身边的新朋友旧相识竟都不止一重身份,特密组内并肩作战的蓝冰、表面身份是汽车修理工的发小霍飞、以银行工作身份伪装的军统“幽灵”成员花向雨,几乎人人都是双面、三面间谍。随着陆风拨开一重迷雾又拐进另一重,反转一次次上演,直到18年前的悬案图穷匕见,构成了网友口中“极致烧脑”的观感。
谍战剧素来是悬念的密布地带,其特有的题材允许创作者将剧情编设得百转千回。《无间》的导演编剧显然就热衷与观众斗智,他们一再放出烟雾弹,让人在“破案心理”的激发下对“求真相”这件事欲罢不能。只是,追求反转、悬疑的过程中,剧本似乎忽略了细节逻辑的校准。邮轮上的一见钟情可以发生一次,匆匆三面便生死相依多少有些背离特工人设,更何况剧中陆风、花向雨、蓝冰、霍飞甚至沈啸一人一颗“恋爱脑”,情网风波搅动谍海生澜;看不见的操盘者固然是“好大一盘棋”的谋略注脚,可几次三番能远程精准定位陆风的行动线路,非当代高科技手段不能为之。
更重要的,剧本对“意想不到底牌”的痴迷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陆风所求是真正的“为国家好的一方”,可比起“谁效忠于谁”“谁有几重身份”的拍案惊奇,剧情近半仍无救亡图存事的《无间》暂时还看不到值得陆风交付最终信仰的志同道合者。
真正的烧脑未必拥有迷宫般的叙事框架,但在剧情流畅、逻辑缜密、节奏自然的讲述中,观众依然猜不透人心的方向。比如《风筝》,今天的观众已知谁是“鬼子六”、谁是“影子”,而重看时依然会卷入郑耀先的命运,陪他挣扎苦痛,与他一同忍看朋辈成新鬼。以此标准再看《无间》,倘若一开篇众人就亮出身份打明牌,少了迷雾打掩护,细节粗疏、爱情突兀的剧情还能不能引人入胜?答案可能不太乐观。
是青春的热血成长,更应是历史与精神的真探索
《薄冰》是全员搞事业的谍战偶像剧——要作出这一判断并不难。
说它专注主线谍战,因为它有热血青春:1943年的上海和重庆,特工陈浅双城行走,从一名卧底日本梅机关的军统成员,转变为中共隐蔽战线的战士,再到以秘密身份重回军统潜伏,阵营有转移,但青年人胸怀家国热望甘做“孤勇者”的那团火不曾熄灭片刻。它有结构清晰的任务动线:大目标为了阻止日本人在中国土地上找铀矿,分期目标里刺杀、找内鬼、卧底日方环环相接。它还有面貌清晰的群像呈现:海叔沉稳而睿智,余春羊冒进和内敛兼具,吴若男的性格底色里要强和自负可能只在一线之间,邱映霞精干,谢冬天奸滑,连警局边缘人大宝也活脱一副“摸鱼”人设。
说它是偶像传奇,它有这些年高颜值谍战剧的通病:从搭档“貂蝉”刺杀日军的“吕布”,到“假死”脱身经受军统质询的特工陈浅,男主一贯丰神俊朗、头势清爽;工装和洋装是女主的双重身份外化,俏丽洋装自不待言,一身小伙计打扮的工装也被安排了工帽挑落、长发散开、旋转飞扬的俗套桥段。它更有神乎其技的剧情走向:只消看看男主角便可见一斑。名叫“陈浅”,此人一身本领根本深不可测。他武能飞索穿行杀敌于读秒之间,文是语言王者、深谙阅读人心,可以假乱真堂而皇之以日本特使身份行走江湖。若是深究剧本的核心设定——日本来华找铀矿,为的是制造原子弹,更是脱离实际历史的假想伪现实。
事实上,美化或神化中共特工的手法,观众并不陌生。这些年,为求创新突围,谍战的“后缀”日益丰富。《隐秘而伟大》是“谍战+职场+家庭”,《和平饭店》里“谍战+密室”,《脱身》聚焦“谍战+伦理”,《爱国者》偏向“谍战+抗战”,《胭脂》的另一半命题是大女主。于是,前有《和平饭店》陈佳影的小皮箱里装得了几十套时装,后有《爱国者》的舒捷穿上过韩剧女主角同款。而类型杂糅中,技术流特工层出不穷。他们能在“最后一秒”绝处逢生,能以奇技淫巧一招致胜。《瞄准》的苏文谦用小木鱼打出子弹的威力;《风声》的顾晓梦将找到的发丝绑在手表分针上,利用扯断的时间来对应头发的主人;就连《惊蛰》里的平民英雄陈山,也拥有上乘的偷窃、演戏、逃跑等本事。
就连眼下,美化或神化也绝非《薄冰》的独家毛病。《无间》看起来相对低滤镜,可该剧的“美化”不在颜值,而是在谋略和传奇性的过度夸张。旁的不说,最新剧情里,当陆风的身世挂钩1926年“中共特工”的悬案一桩,这剧情和《薄冰》里日本人来华找铀矿制造原子弹一样,本该基于历史语境的故事基底恐怕产生了偏差。
从影视发展史论,中国观众的谍战影像经验太过丰富,谍战剧主创们确有创新之难。曾有编剧形容,“今天创作谍战剧,无异于一种绝处逢生式的写作”。但更应看到,谍战剧的魅力不该局限在狭隘的创新,更不该走入“神剧”模式。谍战类型真正持久的迷人之处从来都在于内核:信仰与人性。在信仰的礼赞中,李侠在小阁楼里向延安发送临终告白时,几十年前拍摄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至今能和观众同频共振。在人性深处的描摹中,郑耀先的内心煎熬使得一部在2018年看来“朴素至极”的《风筝》,被观众反复咀嚼。
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有此观点:“唯有历史与精神层面的真探索,才不至于让谍战剧在传奇化的叙事上陷入无水之源、无根之木的境地。真正让人回味的谍战经典,最终还是会落脚于信仰的铸成、历史的脚印。”于谍战,不同的修辞策略可以用来丰富叙事,但修辞不该喧宾夺主。于历史语境下的谍战剧而言,过分讲究“颜值”和“传奇”的拍法,终将是对现实主义创作的一次背离:它会引导观众误读英雄,误读斗争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