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微电影网长三角微电影网

微影圈

18岁“挑大梁”,小剧场越剧《妈妈》挖掘“英雄母亲”的感人往事

发布时间:2023-03-27 09:42:47 来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作者:记者 沈昭

  “华东有个孙妈妈,他们全家都革命。”周恩来总理曾这样评价过雨花英烈孙津川一家。3月25日晚,南京市越剧团的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们挑起了大梁,登上了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展演单元的舞台,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出感人的现代越剧《妈妈》。

  宏大历史下的小视角,《妈妈》以朴实动人

  越剧《妈妈》的原型人物是雨花英烈孙津川烈士和母亲孙华氏的英勇事迹。在这部剧里,目不识丁的母亲陈方氏之子陈明川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陈明川前往南京担任市委书记,不幸被叛徒出卖,敌人意图让母亲陈方氏诱降陈明川,而深明大义的母亲在威逼利诱前不为所动,在狱中选择与爱子诀别。

  孙津川烈士的事迹大众是比较熟悉的,但是他的母亲孙华氏了解的人就并不多了,本剧编剧、总导演柏昱告诉记者,自己也是在机缘巧合下想到创作这部作品,“我在大学里教戏剧,也带学生社团排过雨花英烈孙津川的话剧,在排话剧的过程中查了很多关于他的资料,被他妈妈的事迹打动了。”在大量搜集整理孙华氏有关的历史资料后,这位并不很多被人们关注到的英雄母亲开始生动地浮现在人们眼前,“她不识字,非常的朴实,这点特别打动我。我们在描写英雄时往往会采用宏大叙事,这也是我首次尝试用日常叙事的视角来表现英雄。”

  越剧《妈妈》中没有什么革命斗争的大场面,但细节的铺陈却让观众深深沉浸在了这位英雄母亲的果敢勇毅、无畏无惧的气节当中。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也是南京市越剧团副团长、梅花奖得主李晓旭首次担任导演的作品,“我非常的紧张。”在演出前夕,她坦言了自己的心情,“这是我首次担任导演,需要负责好每一个部门的工作,包括服化道、演员表演等等,不仅对这些年轻的演员们来说是提升学习,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样的。”

  在当晚的观众席中,还有一位特殊的观众,她就是出生于1936年的孙以智老人,她是孙津川烈士的侄女,她对于当晚的演出非常感动,“我想起在南京解放的头一天傍晚,我们孩子围坐在奶奶身边,听她第一次和我们说起大伯孙津川的事,那时我才知道,我的大伯是为了新中国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大伯的精神这么多年来也一直不断地鞭策着我前进。”对于越剧这种表现形式,孙以智老人也相当喜欢,“早些年我看过越剧《丁香》,感觉非常得好,越剧对南京人来说是很亲切的,以传统戏曲的形式来宣传烈士事迹我认为是一种很新鲜、很好的方式。”

  小演员也挑大梁,创新是小剧场剧的底色

  谈及这部剧有什么创新点,导演李晓旭认为“还要数大胆起用了年轻人。”十七八岁的年纪就挑大梁的情况并不多见,记者了解到,越剧《妈妈》的演员们最小的十六岁,最大的也才十八岁,都是刚刚从学校毕业进入越剧团,第一次站上紫金文化艺术节的舞台、面对着场下满满的观众演完一整部剧,也让这些年轻的小演员们有点紧张忐忑。刚刚过了18岁生日的丁沛孜在这部剧中饰演“妈妈”一角,她表示过去在学校更多学习的是折子戏,这是自己第一次唱一整出现代戏,“还是挺有挑战的,这个角色和我年龄差距也很大,所以我就从生活和我自己妈妈身上来观察人物特点。”在这次演出后,丁沛孜也收获颇丰,“现在再回过头看,感觉自己表演、唱腔等多方面也更加松弛有度了。”

  同样18岁的李思逸在这部剧中扮演烈士孙津川一角,“这是一位非常爱国,非常有信念感的人,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感受历史人物的内心,不断充实塑造人物。”就在首演前几日,主创团队还前往雨花台烈士陵园祭拜了孙津川烈士,李思逸献上了鲜花。对于孩子们的演出,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杨庆锦也非常满意,他认为虽然新学员舞台经验尚且不足、表演技术还不够成熟,但他们更年轻、靓丽、有激情,将为传统越剧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在先锋的、实验的小剧场中上演传统戏曲,是一项挑战,也是一大创新,“今年是越剧改革100周年,我想我们今日的青年艺术工作者更需要思考如何守正创新。”李晓旭表示,“小剧场大舞台,小剧场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不断创新探索,然后交由观众检验。”在这部剧中,唱腔上创新选择的鲜亮明快的板式,配器上则选择了民乐,并加入了“打”的元素,形体指导、著名京剧武生演员杨千里告诉记者,“打”元素的加入是根据剧情需要和小演员的情况来设计的,“现代戏的舞台动作需要从传统戏程式化的语言转换成现代性的语言,做合理地嫁接,既不失戏曲元素,同时又不能照搬过去。”舞台动作语言的把控同样也需要创新探索。

  据了解,南京市越剧团在打造传统文化题材的“金陵三部曲”同时,还计划为这批新学员创作《妈妈》在内的革命历史题材“红色三部曲”,“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文艺团体,从红色基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实现红色文艺作品的创新发展,是我们始终认真思考和付诸行动的命题。”杨庆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