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国主旋律电影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从2019到2021,一人一部的拼盘电影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先有《我和我的祖国》强势召集管虎、徐峥、宁浩等中生代商业精英共写主旋律命题并延续到《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中;后有陈凯歌、徐克、林超贤联合执导的战争史诗巨制《长津湖》,这些影片的优秀票房成绩证明了“中国特色拼盘电影”正在迎来一座新的里程碑。
这些拼盘影片召集了国内最一线的导演、编剧和演员,导演们的“合力”逐渐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选择,从主旋律影片到商业大片,这种创作模式提高了项目的效率,可以被视为《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之后国家主义电影调度的新模式。
“中国特色拼盘电影”是由精英电影人集体铁肩扛道义、群策群力、共谱主旋律篇章的新手段,呈现了一种集体性、向心力和多元视角在电影作为思想引导方面的有效性,让主旋律商业电影以高度跃进之姿迈入新的阶段。
1、创作新路径“强强联合+拼盘模式”
拼盘电影,又被称作集锦式电影,由若干个独立的故事组成,围绕同一主题叙事,风格相近或相同的电影。
拼盘式电影的形式并不新鲜,在以往,拼盘或集锦电影常常被呈现为一种激进的“电影运动宣言”。比较典型的就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期间的《小巷之爱》(1953)以及台湾新电影时期的《光阴的故事》(1982)等等。而现在,集锦电影的制作已经更多地与时代、历史、国家或地域精神挂钩或产生深度共鸣。
例如1996年,张艺谋参与的《卢米埃与四十大导》为了纪念古老的拍摄方法,要求每位导演的作品必须是52秒,拍摄不能超过三次;2002年的《十分钟年华老去》集结了陈凯歌等15位世界级导演,每人拍一段跟时间有关的故事,迎合了当时千禧年的主题;2009年,姜文导演参与的《纽约,我爱你》,每个导演5分钟,12位导演用自己独特的视角重新展示了对于纽约的原创性看法。
在商业拼盘电影中,爱情拼盘电影占据绝对主流。2004至2015年间,国内涌现出一批以《全城热恋》《北京爱情故事》等为代表的、口碑票房俱佳的爱情拼盘电影,掀起了一波拼盘电影的小高潮。
而近两年,《我和我的....》系列《长津湖》《金刚川》等为代表的献礼拼盘电影的成功,又给拼盘电影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影片作为大体量献礼片,都采取了几位导演联合执导、多位明星参演的拼盘模式,拍摄在同一命题下的独立故事。兼具艺术性和商业价值,结构叙述方式上形散而神聚,故事与每一个个体紧密相连。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既有喜感,又有深刻的现实观照。
从最初的单人执导走向强强联合,越来越多的新人导演涌现,给老牌导演们开启了新的电影制作模式:老带新。这种模式也为主旋律影片提供了新思路,大胆启用新人导演参与制作并与老牌导演通力协作,既为影片注入活力,又充分给予新人导演学习成长的机会和空间。
2、模式升级、风格独特满足观众更多情感需求
相比国外的“拼盘电影”,中国的“拼盘电影”在风格上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占据中国影视圈“半壁江山”的全明星阵容+知名导演的升级,使中国式拼盘在制作和关注度上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多位导演联合执导的模式,既用分工合作的模式保证拍摄进度的顺利开展;又将每位导演的长处融合进影片中,在各方面尽善尽美地完成影片的制作。
中国拼盘式电影创作从《我和我的祖国》开始,经历了《我和我的家乡》《金刚川》等,再到如今的《长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辈》,已经能够明显看出这种模式所实现的成长:从单元结构创作到同一故事创作,再到在一个故事里逐渐满足更多的情感需求。
而对于接下来的国内市场来说,已经得到了市场验证的“中国式拼盘”创作模式,显然会成为未来更多国产影片的优先选择,来满足项目推进更加追求效率的需求。
其实,无论是复杂的多线叙事结构,还是多个独立故事的拼接,中国特色拼盘电影成功的关键,其实在于多个故事做到各自完整性的同时,还保持彼此间叙事方式的统一性和主题的一致性。未来创作者还应当在拼盘叙事的基础上加深思考,寻找新的表达空间和突破方向,为这一电影类型带来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