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为大运河立传的诗集
《诗意的运河之都》是淮安市委宣传部创优作品,淮安市大运河办与沙克签约于2020年出版的重点作品,江苏省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的扶持作品,是一部书写祖国、故土与河流的诗集,也是第一部书写运河文明、千古淮扬的个人主题诗集,其中的单篇作品在全国各大主流报刊和文学杂志发表,也在海外的汉语和外语报刊杂志上发表,赢得过广泛的海内外读者。从文学史常识可知,由一位诗人书写出版一部关于大运河与淮安地域的专题诗集《诗意的运河之都》,至今没有先例。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第九届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国际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评价说,沙克“是在用诗歌的方式为一条河流——大运河立传”。《诗意的运河之都》中的作品,渗透了淮安的山水景色、风俗民情、文化精神,即使是题材开阔的家国记忆篇,也涵盖着淮安生活的现当代史。
吉狄马加在《诗意的运河之都》研讨会上发表讲话说,沙克是当代诗人包括60年代以后出生的诗人中创作非常活跃的重要诗人之一。近几年沙克的文学写作,重要的一方面是为运河立传而书写一系列诗歌。我知道,任何诗人的成长都和他的生活环境和影响他的地域及文化有关系。淮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诗歌文化传统,历代人才辈出,在江苏和全国都是有影响的地方。运河流域以及淮安成长出诗人沙克,重要的一点是,这绝不是偶然的出现,沙克从开始写作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沙克很长时间把自己归为“新归来诗人”,我对他说,你从来没有离开过诗歌,永远生活在诗意的土地上。“新归来诗人”,是诗歌界在对当代特别是60后诗人的阅读研究方面,提出的一种诗人群体的客观认定。
他认为沙克的这本《诗意的运河之都》,确实是在为大运河立传,沙克是为大运河立传的诗人。长城、都江堰、大运河等伟大工程,刻录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是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沙克为大运河立传写诗,实际上是在构筑一种梦想,实现大运河物质、精神文明的集中再现和艺术化提升,拓展现实与未来的文学发展空间,这也是沙克包括大运河两岸诗人们的文化责任。 沙克勇于承担这样的责任,用几十年的时间为大运河立传,变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他围绕大运河两岸的历史风物,进行广泛的书写,作品切口很小,从微观入手,把从少年到现在的人生和命运深刻地写在里面,其中也有一些诗写得很古朴很开阔很遥远,体现诗人在不同阶段对诗歌价值的递进追求。今天举办沙克《诗意的运河之都》研讨会,让我想到现在有很多的诗人也在写运河,沙克的《诗意的运河之都》在历史上从母题关联、体量纯度来看,称得上是有关大运河的第一部诗集。
他总结沙克的诗歌创作说,沙克的诗歌是有根的写作。我们60年代之后的一批诗人,在中国当代诗坛一直是主力,沙克是其中的重要一员。沙克《诗意的运河之都》的写作,与运河流域及这片土地的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在研究中国百年新诗历史的时候,针对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写作的诗人,会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有显著的特点。对于诗人沙克,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是一位有根,有着深厚的本土文化情缘的诗人。这次研讨的《诗意的运河之都》,与大运河文明有着清晰的紧密的联系。这次研讨会,不仅是对沙克本人作品进行学术上的分析、梳理和一些方面的总结,也是对当下的整个诗坛特别是60年代以后出生的诗人及物写作的深切关注。

从自发、自觉到自在的诗歌写作
以线下线上等方式参会的评论家、诗人作家,在会前阅读《诗意的运河之都》后撰写了评论文章。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会长,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文学理论家丁帆(《活下去,并要记住》),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人作家邱华栋(运河文脉长,诗歌意境深——赏读沙克地方性写作的《诗意的运河之都》),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文联评论中心主任、文艺评论家徐粤春(《运河诗人的文化吟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张清华(《"分析性生活抒情诗"的一个典范》),西南大学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蒋登科(《以诗为志:沿着运河的文脉走进淮安的深邃——沙克,<诗意的运河之都>中的人文地理》),岭南师范学院文学教授、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张德明(历史书写与乡土反刍——读沙克诗集《诗意的运河之都》),《中国文艺家》杂志社总编辑向阳(《从未离场的新生态诗学——由<诗意的运河之都>论新归来诗人沙克》),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旭东(《沙克,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评<诗意的运河之都>》),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扬子江诗刊》主编、诗人胡弦(《一部有力量有深度有情怀的诗集》),以及淮阴师范学院文学教授、淮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焦亚东(《“我歌颂生活中的吉光片羽”——评沙克诗集<诗意的运河之都>》)等,向研讨会提交了论文,就《诗意的运河之都》的文本,从题材内容、历史地理蕴含,语言风格、诗学主张、流派演变和写作经验历程,以及文化含量、精神向度和价值旨归等多种角度进行了批评分析。
大家认为,这是史上首部书写运河主题、淮扬文化、淮安地域的个人诗集,其写作时间跨度为41年,历经了当代诗歌从朦胧诗、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完整阶段,写作精神从朦胧青涩、自我觉醒、置身日常、自主反拨,到艺术至上的低温叙事和正反抒情,以及生命、自由、美与爱的现实之在和哲学之思,呈现出从自发、自觉到自在的写作状态,形成自我诗学的特立独行的脉络路径,附带对主体意识形态的独特阐释,可以直白如口语自白,可以隐喻至灵异幽光,在语言原创性、思想先锋性、技法独到性、叙事细节性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过程中,缔结成《诗意的运河之都》里非沙克莫属的命运和人生。

富于现代性体验下的人文良知和使命担当
一些评论家、诗人作家,以视频的方式参会,或给研讨会发来贺信点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第十届中国文联副主席、文艺评论家夏潮以视频的方式向研讨会发来贺信点评,“作家、文艺评论家沙克的诗集《诗意的运河之都》研讨会在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江苏淮安召开,这无论是对于淮安文艺界还是对于诗歌界来说,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淮安是大运河腹部的历史文化名城,闻名天下的运河之都,举办关于大运河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作品研讨会,在国家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热潮中具有先行价值和特殊意义。


莫言认为,沙克是新时期以来直至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当代诗坛的一位重要诗人,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他是一位勤学博学而不断反思不足的作家,坐得住文学创作的冷板凳,竭力求索哲学深处的生命体验和文本品质。他的写作范围涉及到小说、散文、文学艺术评论和其他文体,创作成果丰硕,殊为可钦可贵。”

“沙克是一位具有独特美学个性、文本风格的诗人、作家和文艺评论家,数十年致力于汉语新诗的探索实践,在海内外发表出版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忠于职业、事业的文艺工作者,为诗坛所熟知,为读者所喜爱;沙克也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忠于职业、事业的文艺工作者,在长期从事报刊文艺编辑及基层文艺协会工作的同时,他以一名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的身份,兼任《中国文艺家》杂志副总编辑、艺术总监,策划组织海内外文艺交流、诗歌交流,开展国际性汉语诗赛活动,促进诗歌与国画艺术的交融互动,为文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地努力和贡献。
“我虽因故不能亲临会场,却已拜读过沙克的《诗意的运河之都》,觉得这是一部赞美河流、土地和民族、故乡的精美诗集,其中佳作力作荟萃,读来让人爱不释卷。”

“我知道这几十年来,有众多的海内外作家诗人、学者和艺术家,包括我在内,因为与沙克的文朋艺友之缘而来到过淮安,让大家深切地记住了这块土地上的韩信、枚乘、吴承恩、刘鹗等历史文化人物,更为现当代中国出现周恩来这样的历史巨人而对这块土地心生崇敬。
“大运河流域及运河之省江苏、运河之都淮安,成长出沙克这样杰出的中国当代诗人,绝不是偶然的,那是历史、时代、故土和文学的自然造化和必然选择,我为此深感欣慰和骄傲。非常遗憾,因为事务繁忙我不能亲身参会,但是我的内心与诗意同在,与远方的大家同在。”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作家祁智以视频方式参会作题为《运河淮安段是沙克的》的发言,“沙克的诗歌是个人的。既是他本人,一个被运河养育的人;也是他和他的父老兄弟的,一个个生于斯、长于斯直至老于斯的人。因此,沙克的诗歌,不是敷衍的,不是虚假的,不是干瘪的,不是世俗的。沙克的诗歌,是亲人的,是饱满的,是隐秘的,是生命的。”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诗刊》社主编李少君,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程绍武等文坛领导和作家诗人向沙克《诗意的运河之都》研讨会表示祝贺。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研究员、诗评家耿占春,《诗刊》社编辑部副主任、诗人聂权,《诗刊》社办公室副主任张志刚,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画大家徐培晨,南京诗人采禾等参加了研讨会并作发言。
总结、答谢辞及品鉴朗诵会
耿占春教授对研讨会作学术总结:“讨论会已经进行了四个多小时,因时间所限,每个诗人学者都做了高度概括性的发言,我无法一一加以评述,只能说一下总体印象。我个人认为,沙克表现自身内心生活的诗作如《我》《在母语中生活》等则更深刻地折射出社会历史变迁,及其通过自我质疑所表现出的理性思考。
“正如吉狄马加所说,沙克的《诗意的运河之都》是以诗的方式为运河立传之作,是一部有根之作。不少诗人和批评家谈到,作为一部运河史传意义上的诗作,沙克的诗将个人生活史融入到淮安的地方史及其人文地理景观之中,并通过富有想象力的修辞进行了美学升华;将一个诗人对时代的沉思、思辨与对生活世界的热爱协调起来,保持着理性与抒情的诗学张力。同时也有不少批评家建议,以沙克在生活和诗学上的积累,期待诗人在未来能够写出一部更为完整的运河诗传。”

研讨会的最后由《诗意的运河之都》作者沙克致答谢辞。
“河流和水域,是生命发源生长的原始依据,也是人类及其文明发展的根本能源。大运河及其连通的水系,通达海洋和世界,成为地球的血液,滋养一方生态。长期身处这样的河域,不可能不为它历史性的存在、作用和意义而感动、促动,不可能不因它而受惠、不为它而付出 。我虽然出生在长江南岸,成长读书、工作居住在不同城市,但我长期工作生活在淮安,成人后我不管处在哪里,耳朵里都没有中断运河的流淌之声。从1979年学习写作直到2020年,我把写作运河流域主题的诗歌汇集起来,成了诗集《诗意的运河之都》。一些专家认为这是首部专门书写运河的个人新诗集,甚至是史上首部专门书写运河的个人诗集,是否是第一部可以探究清楚,即使如此对我来说并不重要,‘第一部’只具有外在的速度和空间的符号性,而未必具有时间的持久意义,是时间在改变速度和空间,只接纳沉浸在生命延续中的纯粹事物。
“专家同人们对《诗意的运河之都》的批评意见中包含着溢美之词,我虽然觉得很受用,内心却冷静而清醒,这样的集中夸奖是人为的、善意的、热忱的,应该是爱诗及人的鼓励吧。我本身也做现代诗研究和批评,对中国新诗坐标系的百余年发展史并不陌生,我理解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背景下,一位当代诗人关注什么、书写什么、怎么表达,那都是基本的、自觉的最后是自在的行为。我不会为一场研讨会而沾沾自喜,文学作品尤其是精粹的诗歌,其价值诉求在于文本自身的创造性、审美性、丰富性与矛盾性,它必须走在生命、自由、美和爱的时光维度中。一滴水无论怎样激荡,最多膨胀成一杯泡沫,然后消失一空。一脉涓流汇入运河这样的流域,必然进江入海徜徉到世界各地。几十年来我的诗歌和其他作品,能有幸发遍全国报刊、走向海外国外读者,是因为我努力在做一脉自我方式的静谧的涓流,天长日久便可能汇入时光的无界无限,同时决不淹没自己身为一名中国诗人的审美个性。我会坚持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