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微电影网长三角微电影网

微影圈

以“如是纪录”对抗喧嚣时代,为高知群体打造思想竞技场

发布时间:2025-11-23 21:27:39 来源:猫眼电影

         当商业电影以密集的视听轰炸蚕食观众的注意力时,一部反其道而行的纪录电影《隐者山河》在复旦大学掀起了一场思想的风暴。这部聚焦作曲家陈其钢的传记片,摒弃了传统英雄叙事与情感煽动,以近乎“苦行僧式”的创作理念,试图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开辟一片思想的留白之地。导演郭旭锋提出的“冷热媒介”之辨,以及他坚持的“如是纪录”创作理念,让这部影片成为高校智识空间中一面独特的旗帜。

 

      “冷电影”的挑战:拒绝灌输,拥抱思考

        郭旭锋导演在映后对谈中直言,当代影像生态中存在一种“热媒介”——它们通过快速剪辑、强情绪配乐和单向输出,让观众“无需带脑的观看”。而《隐者山河》则刻意选择较“冷”的路径:写意的山河之境、沉默的访谈间隙、拒绝旁白解读的音乐片段。这种“冷”并非冷漠,而是为观众预留参与空间,促使他们主动构建个人化的理解。

         视觉留白的哲学:影片中出现的写意画面——雾中明月、飞鸟、遂昌书院的山林——并非单纯追求美学。郭旭锋解释,这些镜头既是人物的生活背景,也是对音乐抽象性的尊重,避免具象画面限制观众的联想自由。他提到:“任何具象化的写实镜头都会限定思考,而留白才能让思想自由生长。”

        对抗“速食文化”的野心:在短视频霸占注意力的时代,郭旭锋坦言,这部影片是“对浮躁创作生态的反叛”。他希望通过自然而然的节奏,让观众在沉寂中听见自己的内心回响,而非被导演的意图填满。

“如是纪录”:不完美的真实比完美的塑造更动人

       “如是纪录”是郭旭锋创立的工作室的核心理念,但在《隐者山河》中,这一理念被推向更深的维度——它不仅是技术原则,更是一种电影审美。拒绝“神化”传记:影片刻意避开陈其钢的传奇标签(如奥运会音乐总监,法国专业领域大奖),转而捕捉他的音乐创作和朴素生活场景,这种“去光环化”的处理,让观众看到的不是大师,而是一个在生命无常中挣扎的普通人。坦诚的创作局限:郭旭锋不回避自己的“遗憾”。他提到,由于早期对寻得答案的执着,未能更全面地展开成庆老师所提及的陈其钢从青年到老年的心理转折。这种坦诚反而成为影片“真实性”的一部分——导演在探索中坦然接受不完美。

复旦对谈:高知群体的思想共振

         这场在复旦大学举办的学术交流与对谈,本身就成为影片理念的延伸。与会学者们的犀利点评,印证了“冷电影”引发的深度互动。陆晔(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我觉得这个话题是非常适合校园的,就是在一个大的时代里头,我们一个人怎么过完自己的一生?我觉得《隐者山河》其实就是给了我们一个样本。整个影片本身的表达还是陈老师的表达里面,我非常有感触的一点就是:当这个时代在快速变化的时候,可能我们每一个个体在里面能抓住的东西非常有限,有很多东西我们都是不可控的。唯独有一样东西,我们可以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那就是审美。只有审美的选择,真正的是你自己的。所以我特别同意听到陈老师说“在文艺创作里面,从来没有我们,只有我”,你身上的文化痕迹、你的视野、你的思想深度和你的情感,真挚的表达,最终加在一起,才是我们整个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这样的一个基石。

         成庆(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我对这个片子的感受,我发现它有节奏感。我最喜欢后面两个章节,它触碰到我们现代人,包括年轻人,都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即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巨大的思想对撞。影片强烈地展现了陈其钢老师可贵的个性——他不问权威,只直面问题本身。这在我们高度体制化的教育和舆论环境中极为稀缺。他提的问题和解决的路径,是我极为敬佩和认同的方向:即抛掉东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固有偏见,直接审视“我们今天到底该怎么做”。他所说的“做自己”,并非简单地张扬个性。其思想中有两个关键维度:一方面承认世界的无意义,另一方面又强调“你寻找你自己的意义”;既尊重他人,又坚持自我思想。这超越了 80 年代那种个人主义至上的观念,蕴含了一种深刻的平等观。这样展现一个活生生的人本身,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且很难的。很感谢郭旭锋导演能够很漂亮地完成这样的一个任务。从思想史来看,这部片子是一个重要文献。因为它展现了一个人如何能挣脱强大的东西方文化优劣论的传统枷锁,真实地记录了一个人是如何思想、生活和表达的。

曹柠(主持人):陈其钢身上“极度自我”与“消解自我”的悖论,恰恰映射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如何在洪流中既保持独立又不陷于孤芳自赏。

电影的终极启示:独自上路,找回自己

         《隐者山河》最颠覆之处,在于它不提供答案,而是呈现矛盾。陈其钢在片中坦言“人生没有绝对的意义”,却以近乎偏执的专注投入作曲;他隐居山林,却通过工作坊与年轻创作者激烈碰撞。这种复杂性,正是郭旭锋想传递的:“每个人只能走自己的路,而故事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我们需要一意孤行的勇气,去找回本自具足的自己。”正如一位观众所言:“这部片子的社会价值在于,它让思考重新变得性感。” 当商业片以套路化的情感计算观众泪点时,《隐者山河》选择以“冷”的姿态,邀请观众在寂静中与自己对话——这或许是智识交流最本真的模样。

         《隐者山河》此次进入复旦大学,其意义远不止于一部人物传记纪录片的放映。它标志着一种深度的、敢于留白的“冷”内容,正式回归高知群体的视野,在顶尖学府的智识场域中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压力测试”。影片所引发的讨论,精准命中了当代高校学子的精神困境:在东西方思想碰撞与高度程式化的社会中,如何确立自我、安放个体价值?陈其钢先生以其“不问东西,直面问题”的生命实践,以及影片本身所秉持的“如是纪录”理念,共同为复旦师生提供了一个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鲜活样本。这不仅是一场观影活动,更是一次思想启蒙。它有力地证明,在喧嚣的速食文化之外,高校依然是守护深度思考、激发精神共鸣的核心现场。《隐者山河》在复旦掀起的这场“头脑风暴”,正是大学精神与时代命题一次难得的同频共振。

       据悉,《隐者山河》将于 11 月 25 日通过全国艺联专线上映,届时观众可前往当地电影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