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经济强省、赞美丽河北主题创作|电影《寻砖》:精彩的“在地性”表达
![]()
“在地性”,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概念,它涉及当代艺术、建筑设计、文艺创作等多重领域。在当代艺术及建筑设计领域,它更多强调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创作与呈现环境、并强调作品与环境之间的特定关系;在文艺创作领域,它则是倡导多元文化价值,通过保护呈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来促进文化传承、提升文化自信。总体而言,在地性艺术表达,往往能够连接历史与现实,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展现地方文化独特魅力,成为鼓舞人心的精神载体。
日前,由导演李伟领衔的河北本土主创团队拍摄制作的电影《寻砖》登陆全国院线。影片以“寻找一块藏有求婚戒指的长城砖”为故事原动力,通过轻松幽默甚至略带荒诞的叙事,串联起生活在长城脚下的一群小人物的烟火日常、喜怒哀乐与精神成长。作为导演首部与观众见面的长片,处处可见年轻创作者的全情投入与创作巧思。得益于接地气的故事、生活化的场景与地方文化元素的巧妙运用,极大限度的拓展了故事张力,长城文物保护、红色精神传承、当代乡土情感等多重主题的铺陈,未见突兀生硬,反而使得故事内涵更加丰富多元并在不同层面打动观众。
《寻砖》的故事发生在长城脚下,主角身份是兼职长城保护员的皮影戏剧团演员,关键道具是一块刻有文字的长城砖,电影对白全部使用冀东方言,配乐与主题曲取材于冀东民间音乐与传统民歌《绣灯笼》,影片全程在河北迁安取景拍摄。影片没有炫目的视效与精致的妆造,画面专注于捕捉燕山脚下的地域风貌、小县城的人间烟火,以及长久生活于其间的各色小人物的善良、执着、智慧抑或自私、促狭、狡黠,可以说是“源于生活的奇观”或者“泥土中长出的故事”,整部电影所呈现出的“在地性”,十分明显。
万里长城东起渤海之滨秦皇岛,在河北境内绵延两千多公里,精华地段二十余处,大小关隘两百多处,是长城保存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的省份之一。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着或隐或显的情感积淀。说起长城,往往都会唤起人们大漠黄沙、金戈铁马、烽火硝烟的审美经验。但在《寻砖》这部电影中,创作者并没有宏观的讲述长城的雄伟壮阔,也没有将长城虚化为普通的故事背景,而是讲述了生活在长城脚下的一群小人物围绕一块长城砖所发生的故事,故事的起承转合都与与长城密不可分。特别是在故事的主题深化与情感升华中,普通人的烟火日常与长城作为一个精神符号的象征意义毫不突兀的连结到一起,不仅展现了河北的长城风光、生活在长城脚下的河北人的性格特质,更是通过一块长城砖背后的故事,展现了这片土地上厚重的历史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自古以来的信义质朴与慷慨悲歌。
围绕着“寻找一块长城砖”的故事核,创作者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冀东民间风情画卷,极具特色的冀东方言,随着故事的行进,燕山、长城的壮美风光,冀东小城的街巷烟火一一展现。年轻的主角白富贵除了兼职长城保护员,还是皮影戏剧团的演员,会唱戏,会刻皮影,诸多极具地域辨识度的传统文化符号在这个角色身上呈现,使得电影的“在地性”特质更为明显。与以往类似故事和角色不同,《寻砖》中“白富贵”这个角色,并不是与“传统”“地方文化”相对抗的年轻代表,导演也没有赋予他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而是将他的日常生活、个人情感等等最为真实的、属于“一个人”的状态生动展现,恰恰破除了这些极具地域辨识度的传统文化元素的“符号感”,从而使得地域文化的展现与弘扬显得丝滑自然、润物无声。影片结尾,山海关、嘉峪关、金山岭等诸多长城精华地段的航拍画面,以及片尾字幕时水墨长城的底图,又调动起观众熟悉的、属于长城的雄伟、宏阔、崇高的审美体验,使得“在地性”的指向,从燕山脚下、冀东小城变为辽阔的神州大地,从而完成了精彩的“在地性”表达——使作品成为鼓舞人心的精神载体。这部电影的故事、角色、情节、场景、道具都与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紧密相关。这一特点,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当下的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达到了一个更新的阶段与高度。换言之,人们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深厚。创作者对待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不再是批判反思扬弃,也不再是将之视为创新发展进步的包袱或者束缚,而是如汉服、国潮等年轻潮流一样,用更加自信的态度,将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
在电影故事的构建逻辑中,“寻找”往往意味着“回归”。主人公在寻找过程中所经历的挫败、获得的帮助、以及目标的逐渐清晰、内心的逐渐澄明,往往隐喻着某种认知改变了角色的人生,使他从一个失衡的世界回归到一个平和的世界。这个认知,也就是创作者想要通过作品传递给观众的价值观。《寻砖》这部电影的故事,“寻找”的过程十分精彩,但促使主人公“回归”的价值观却很难用一句话描述的准确而清晰。这当然有着多重解读的优势,但对于中小成本院线电影的商业价值而言,却是一种损害。在表达的丰富性与精准把握观众喜好之间如何平衡,年轻的创作团队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但无论如何,回归朴素的现实主义,采用在地性创作策略,关注传统文化、关注社会变迁中的个体情感与文化乡愁,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且有价值的探索。
转自:河北文艺评论 孙达